世界热点!新·生——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(1949—1966)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
江苏自古人文荟萃,翰墨生辉。1949年,随着国画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,江苏画家义无反顾踏上为传统山水画谋求发展的新征途。他们深入现实生活,创造性地发展传统,以崭新的笔墨形式描绘祖国山河新貌,极大地拓宽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领域,为传统山水画的发展问题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江苏答卷。
5月23日-6月24日,由江苏省美术馆自主策划的特展“新·生——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(1949—1966)”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展出。该展为“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 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”,聚焦于20世纪中期江苏传统山水画的转型之路,分“新·征程”“新·天地”“新·笔墨”“新·写生”四个篇章,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发展的辉煌成就。展览汇集了江苏省美术馆、南京博物院、江苏省国画院、南京艺术学院以及无锡博物院收藏的20世纪中期活跃于江苏山水画坛的近40位艺术家作品,同时搜集相关史料,建构起图像与文字、作品与文献之间的视觉逻辑,全面呈现17年间江苏山水画的发展面貌。展品中有近30件作品是第一次公开展出,在这个夏天首次与观众见面。
第一篇章“新·征程”是对1949—1966年江苏山水画坛发展历史的梳理。该部分采用传统的线性正叙方式,以当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展览与地域展览为线索,借助展览中江苏画家的参展情况来反映江苏画坛的发展状况。展览挑选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,同时搜集整理了旧画册、老报纸、评论文章以及照片等相关史料,使文献与艺术作品相互印证,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艺术氛围与时代气息。
(资料图片)
第二篇章“新·天地”多选取全景式大幅山水,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展现江苏新山水画中三类最主要的题材:“江南图景”“领袖诗意”与“革命圣地”,突出这一时期江苏画家在山水题材与笔墨意境上的革新成就。
第三篇章“新·笔墨”采用对比式的展示方式,或表现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变化;或表现不同画家在创作相同题材时的风格差异;或表现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,展现江苏画家在笔墨技法上的探索过程。
第四篇章“新·写生”集中展现1949—1966年江苏画家的写生作品,表现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与人民鲜活朴实的日常生活。写生作品尺幅较小,但在画家轻松随意的笔墨中却迸发出磅礴的生命力量。
为时代传神,为山河立传。江苏画家以强大的凝聚力与惊人的创造力,在地域文化的浸润下,起笔于传统笔墨,落笔于现实生活,表现祖国山川大地、无限河山。他们笔下的山水不再只是个人情感的含蓄表达,而是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时代精神,在今天依旧具有不可忽略的精神力量。
傅抱石 强渡大渡河
62cm×109.3cm 1951年
南京博物院藏
刘海粟 黄山人字瀑
41cm×62cm 1954年
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藏
魏紫熙 南京梅花山
108cm×67.5cm 1955年
江苏省美术馆藏
陈大羽 万县风景
54cm×47cm 1956年
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藏
亚明 山区公社食堂
27.5cm×39cm 1960年
江苏省国画院藏
钱松喦 延安颂
110cm×69.5cm 1962年
无锡博物院藏
罗尗子 山村雨后闲人少
133.2cm×76.1cm 1962年
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藏
傅抱石、钱松喦、宋文治、丁士青、张文俊 化工城的早晨
142cm×293cm 1964年
江苏省美术馆藏
林散之 蜀山游记
68cm×34cm 1964年
江苏省国画院藏
余彤甫 长江万里图
53.5cm×236cm 1964年
江苏省国画院藏
宋文治 虎踞龙盘今胜昔
96cm×257cm 1965年
江苏省美术馆藏
图片由主办方提供
编辑 | 张婷婷
制作 | 冯雅颖
校对 | 安亚静
二审 | 马子雷
三审 | 冯知军